**表示,有一部电影即将上映,想要做一下推广,要在豆瓣刷一下评论和评分。几个“卖家”表示很有兴趣,他们向**提供的报价是:在豆瓣以真实用户做出一次评价加评分的价格是20元。“卖家”们口中的真实用户指的是在豆瓣真实注册,并且活跃的用户,即我常说的“水军”。这些“卖家”在接单以后,会向真实用户派发任务,真实用户完成评价和打分后把截图发给卖家,就可以得到一部分劳务费了。他们表示,除了真实用户这项服务外,还有小号服务,即2016年以后注册的用户。
同时,阿北表示,一劳永逸解决水军的办法目前也没有。“但当下来说,水军的千军万马跳进来,让评分的湖面一点涟漪都不起的办法是有的,但对正常打分用户的感受可能略有影响。我在积极地准备,需要的时候可以推出。”
为了打消**的疑虑,这位“卖家”表示,他们从去年开始做为电影刷评分的生意,是一个公司在整体运作。只要是新上映的电影一般都会来找他们刷评分,比如近期上映的几部大片。据了解,这位“卖家”的最大接单量是200个真实用户一起在豆瓣刷评论和评分,也就是200个不同的真实用户分别对一部电影发出一条评论,这样下来评论就达到了200条。这位“卖家”表示,淘宝能做真实用户评分的店铺一共也没几家,而且接单量一般都是在200-300条评论,所以大的电影宣传方一般都要找好几个“卖家”同时来做,才能完成千条以上的刷单量。卖家甚至感叹道,“豆瓣是最难做的,因为他们经常改规则。”最后,“卖家”兴奋地告诉**说,刚刚拍下的其中一条评论在豆瓣显示了,“所以说嘛,最新的都是随机显示的”。**打开豆瓣app,发现确实如此。
他进一步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阿北说,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分化了,观众看电影渠道很多,可以在网上看世界上最好的影片,也可以在电影院看最新的影片,所以观众的口味渐渐多元化以后,对于影片的评价也会慢慢走向分化。你喜欢的,我不喜欢。但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必要去要求一个**的标准。你喜欢的我不喜欢,那就行了啊。这不是一个社会公共议题,没有必要去形成一种共识。所以有时候影评很热闹,有一些影迷在对骂,我觉得这是好事。对电影整个产业来说,不是坏现象,干嘛要去反对它呢。”
关于一些*台的影评,石川表觉得公信力是不太高的,“但是普通观众也没有办法,他没有一个相应的参照标准。他可能会去豆瓣、猫眼去看影评。但是这也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参考,不能把评分作为观片的导向,否则我觉得也是一个蛮幼稚的行为。一个片子好不好还是要问自己的本心,不要随大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