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看了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一部在文艺装逼圈里特别火的电影,改编自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主要讲的是英国**发动人民群众营救被逼到海边、无路可退的**的故事。这片子,普通群众一般不会去看,因为听名字就特别没欲望。当然,如果普通群众的朋友圈里有一个两个文艺装逼圈的人,那他去看的可能性还是蛮高的。
所谓题好一半文,起名字是个至关重要的事。电影叫做《敦刻尔克》,不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人,听到“敦刻尔克”四个字,肯定一头雾霾——蒙蔽了。就算电影内容再好,也可能因为这个对**人来说、特别没欲望的名字而错失许多观众。好比一道美味佳肴,如果起错了名字,往往都会死在菜单里。
根据个人经验,那些名字不好的电影,也可能特别好看,例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很多朋友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是——连片名都不想看完,因为片名实在太糟糕了,就好像一个叫**狗的男人,你根本不会把他和高富帅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人家就真的是高富帅。没错,《三傻大闹宝莱坞》真的很好看。
然而,《敦刻尔克》并不是这么回事,它的内容和它的名字一样——糟糕透了。这个**狗,比你想象的还差劲。包括电影里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事的背景乐也一样差劲。很多人说音乐还行。其实那只是一个鸡贼的手法。一开始就用**时候才用的音乐,目的是为了掩盖电影根本没有**的事实。因为如果在**的时候才放**的音乐,那么,观众就能通过音乐判断“此处就是**”。然而,故事情节根本就没有**,你音乐要是嗨起来,那一下就会被发现是假**。就好比你和一个老练的女人搞事情,刚进入她的身体,她就各种惨叫——假的要死。
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电影评论,说“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没有英雄的冲锋,没有人性的光辉。只有惊恐的士兵,泥泞的海滩,阴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闷的气氛……”巴拉巴拉,然后给了五星好评。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男人,那豆瓣评论的意思就是——这个男人没有身材、没有样貌、没有金钱、没有文化。只有满脸的麻子、**的**和变态的人格……所以,他是一个好男人。
这是什么逻辑啊?这种把无聊枯燥说成个性特色的谄媚方式,格外别致。
有朋友让我去看看**的评论,说这部电影***被批得狗血淋头,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就那么多人去舔屁股。
不管**还是**,别人的评论与我无关,我只说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受别人的感受所影响。
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舔屁股,我想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是导演的脑残粉,但是他们和普通脑残粉不一样,他们是文艺装逼圈的人。普通脑残粉对偶像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算偶像拉了一坨狗屎,他们也照样直呼“我就爱狗屎,你管得着吗”——坦率而又粗暴。但文艺装逼圈的人不同,他们会合理化自己的脑残行为,把脑残上升到一个正常人无法理解的高度,然后居高临下的对你说:“你不懂就别瞎BB”,对于偶像拉的狗屎,他们能解读出各种深意,然后骄傲的给出五星好评,并且从中获得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让我想起今年浙江高考的一道题,这道题让考生解读一条草鱼诡异的目光。考生都傻了,事后考生们纷纷跑到题目作者的微博下面追问标准答案,作者也傻了,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根本编不下去——特别滑稽。
第二是脑残跟风者。他们自诩文艺装逼圈的人,而且,他们的朋友圈里或多或少有一些导演的脑残粉。他们担心被嘲笑没文化,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傻,于是跟风给出一些阴阳怪气的好评。毕竟同一个圈子,别人说好看,他要是说不好,那不就**了吗?
第三是水军。因为某些利益关系,不得不说好话。这没什么好讲的,可以理解。
有人可能要问,难道就没有人真心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吗?
当然是有的,但不会是**人。电 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有些艺术,看一眼就能让我们感到震撼;而有些艺术,需要有某种情感的连接。例如我们听到西游记的片头曲,会觉得很好听,因为我们从小听到大,里面有很多回忆。但要是给外国人听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首普通的音乐,没什么特别的,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我们感受到的情绪。《敦刻尔克》大概也是如此,英国人可能会有感觉,因为那是他们的历史,他们有的经历过、有的小时候听长辈说过,有些的看过相关的内容……对这个事件有特殊的情怀,所以不管电影拍得怎么样,他们都可能喜欢。就好像六小龄童随便耍耍他的棒子,也能让许多**观众**一样。
所以,《敦刻尔克》要是在英国受到好评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也被抬这么高,那只能说明,**文艺装逼圈的人口真不少。想想《战狼2》***被人无视成那样,文艺装逼圈的人不心疼、不气愤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