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原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原剪纸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追溯历史,早在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便已出现了和剪纸纹样极其相似的漩涡纹,显现出剪纸艺术的古朴流畅意识。近代出土的铸造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及其它青铜器,不仅造型宏伟、壮观,器物上的纹饰更是复杂、精美,出现了刻线、浮雕等各种纹饰。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750多件精美玉器,并有象牙杯、铜镜、青铜器等多种器皿,其中的圆雕、浮雕人形及人兽合体玉器则运用了刻线(凸凹纹饰)和镶嵌等多种难度极高的装饰技巧,堪称世界艺术珍品,成为我国历史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在中州大地的古人类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有了镂空、雕刻的审美意识。
唐代诗人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剪纸”这一名词曾出现在他的《彭衙行》诗中:“暖水濯我足,剪纸照我魂。”据说花木兰是东亳地人(今商丘虞城人),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对镜贴花黄”中的面部饰物“花黄”也应该是一种镂花饰片。豫西一带则流传着一个“剪金牛过函谷关”的传说,大意是说被尊为道教始祖的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老子(河南鹿邑人)骑着牛过函谷关(升天),用金箔剪春牛窗花赐百姓为符以驱邪免灾 ,现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正月二十三迎春耕、剪春牛的民俗。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由用户上传分享,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