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工艺生产保护现状
英国是比较早的采用了生产性保护的国家之一,在保护那些在工业革命冲击下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业上,英国政府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市场因素。他们认为技艺熟练的手工艺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这种价值只有在转换为商品后,才会对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产品、产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文化因素。手工艺品必须要传达文化,它只有代表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才会被认可。在实施对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上,除了英国政府的各种政策扶持,各种民间机构组织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传统手工艺组织”,它是一个对民间手工艺人实施国际援助的非盈利性公平贸易组织。该组织有许多志愿者性质的机构、团体或个人组成,并在具有手工艺传统的乡村建立了“乡村合作社”,将零散分布在各地的手工艺人纳入到保护体系中。“传统手工艺组织”首先培训志愿者,由志愿者向手工艺人提供免费的技艺指导,帮助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手工艺产品,组织生产,最后产品以“传统手工艺组织”的商标形式输出国际市场,销售所得全部返还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组织”以“从生产到消费”不加入中间环节的公平贸易形式,对从事传统手工技艺的民间艺人实施救助,从而确保传统手工艺可以继续传承发展。目前这种保护机制,多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通过设置国家和民间的工艺协会,实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将手工艺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在亚洲方面,日本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先行一步的,较早地设置了对传统技术传承者或传承群体的认定工作,并要求有对这些传统技术有完整记录,国家还对该技术的传承者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以确保该技术的顺利传承。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传承。
在对传统工艺进入市场领域的探索上,日本千叶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宫崎清教授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就致力传统工艺产业与地方产业振兴、社区文化总体营造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以“人、文、地、产、景”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多样性、小批量、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等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结合。他的理论与实践成功的指导了日本和台湾的很多地方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70 年代,日本适时地制定了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法律,对凡具有100 年历史以上的传统工艺品均采取保护和发展得政策,并于 1975 年成立全国传统工艺振兴协会,鼓励传统工艺走产业化振兴的道路。
韩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着手调查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肯定它们的价值,并通过种种政策和措施开始激活传统手工艺。这些政策包括构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基本平台、对开发优秀的手工艺文化观光产品给予支持、扩充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流通基础以及进军海外市场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在构建那些体现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商品开发的基础平台方面,韩国通过建立一些地方工艺制作所,开办展示卖场等措施,大力支持手工艺产业的制作和流通。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力图通过帮助和支持手工艺在产业领域的发展,保护其传统工艺可以继续传承和不断进步。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统工艺,或面对的没落、消亡的危机,或盲目的进入市场体系,因此生产性保护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导论部分,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提出手工艺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也认为,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必须参与创造当代社会的活动中,以保持其活态流变性。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徐艺乙也提出,生产性保护切合手工技艺的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有利于传统技艺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2009 年 02 月,在北京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专家们就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大家对生产性保护的具体实施有诸多的疑虑和担心,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具有生产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其在现代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才是治本的手段,如果不能和市场链接,仅仅依靠国家的维护,最终也是会僵硬或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必须被市场认可和接受,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才可以真正达到保护技艺的目的。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由用户上传分享,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