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傣族民间剪纸简介与发源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 222.38 万人,属于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庞大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地区,以大杂居、小聚居形式居住。从考古资料和汉、傣文献中的记载来看,早在秦汉时期,德宏州境内就有傣族先民居住,且已开始从事农耕生计。云南省的傣族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其先民又以多种族称见于史料。
从族源上追溯,傣族先民属于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一个族系——百越。《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称之为“掸”;唐代樊绰的《蛮书》则根据其特征称之为“黑齿”、“金齿”、“绣脚”、“绣面”等(“黑齿”、“金齿”实际上是一种装饰牙齿的习俗,现今大部分傣族仍以各种植物染黑牙齿为美,或长期嚼食槟榔等导致黑齿,或以金银齿套装饰牙齿。“绣脚”、“绣面”即文身,是傣族中仍很盛行的一种习俗),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时写作“百夷”,清代后多称“摆夷”,自称则一直是“傣”。史料中的“通身裤”、“要罗笼”即统裙,是傣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所谓的“楼居”则一直是傣族的传统建筑一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古越人与今天的傣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傣族剪纸手工艺源于云南傣族地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傣族剪纸手工艺存在的形式最早是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起源于元明时期,在纸的普及使用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在傣族的“贝叶经”及 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流传已久。至今仍保留着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其它如金薄、银薄、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葬礼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发展到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公元 14 世纪下半叶到 15 世纪后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宗教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手工艺大多运用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傣族寺中的装饰主要是:门上、檐边、墙面、柱旁、佛龛、幡、佛伞等处所。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由用户上传分享,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