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在**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化成果。如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文学家韩愈,诗人杜甫等。都是**文化历史上的一流人物。
中原地域的婚姻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民俗文化随之而变化。有的礼俗已经消失。如送亲宴上的“送盅”;端菜人(称跑堂人)在宴席前的礼俗动作;男女定婚“换大贴”,又称“换八字”;新娘“蹬基”入洞房;“新娘拜坟”等。有的礼俗已经淡化。
如新娘“含泪”上轿,凸显出对父母的爱;送亲人“送饭”;“闹洞房”;宴席“安坐”;敬酒的顺序及言行;陪客者给主客“引敬菜”;主客给陪客者“回敬菜”;陪客者给主客介绍敬酒人的关系及身份;宴席上“菜的摆放”;写“古贴子”等。还有的引进一些**婚姻文化,融合的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协调,顾此失彼,有损于传统美德。
说到“古贴子”。我2013年看到《精忠岳飞》电视剧中,岳飞娶妻儿媳之前,给亲朋好友写贴子的镜头,只见手动而无写出一个字来。从他的手势分析,下笔的位置及手势动作顺序也不正确。难道在宋朝,文武全才的中原人,岳鹏举元帅不会写贴子?愚认为,这是演中原古剧的美中不足之处,有损于中原文人的形象。
婚姻文化,包括定婚,结婚,生育三部分内容。每部分都有相应的贴子,礼节及礼品。结婚。包括选择吉日和结婚日两部分内容。结婚日,包括结婚日的前后和“回亲家”共四天内容。结婚当天,包括接新娘,入洞房,送亲,给“新娘挂红”,午宴前后的礼节活动,闹洞房,共六部分内容。
接新娘,包括上轿前的礼节及礼品,简称“新娘上轿礼”。礼节,包括新郎对岳父母及新娘所行的礼仪。礼品,包括娘家的“实受礼”,新娘上轿的“所需礼”,“吉祥物品”,“离娘贴子”,“离娘礼品”。
一、迎亲礼仪
在古代,接亲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郎前去女家接新娘者,称“迎亲”。迎亲有“伴郎”和“伴娘”,适合于豪门。二是新郎不去女家接新娘者,称“接亲”。“接亲”无“伴郎”和“伴娘”,适合于寒门。下面以迎亲为例阐述。
在结婚那天,新郎身穿***婚礼服装,胸戴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有未结婚的成年俊男,都身穿***服装作伴郎(人取双数10个人以下为宜)。
过礼的人抬着礼品,与迎亲轿(有一童男压轿,寓意早生贵子)及唢呐乐队同行,有司仪带队(有的地方是媒人带队),形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相应的,新娘用绿色的凤冠霞帔婚礼服装,有未结婚的成年姑娘,都身穿绿色的服装作伴娘(伴娘的人数与伴郎人数相同)。不难想象出,当时举行婚礼的场面很壮观,很热闹。
当迎亲的队伍到达新娘的家时,女家有专人接待男家客人,少不了酒饭相待,但,只是象征性的享用。由于迎亲队伍从男家起程前,每个人都要吃早饭。这是因为,为取得“幸福”的吉利,接亲的人不能空肚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女家敬上酒饭,是对男家来人的一种尊敬,彰显出“无酒不成礼也”之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