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合适的位置.了解吴达洙的影迷或许应该都知道, 他对自己演技的秘诀是, "不用力" "自然". 他饰演的人物从来都不是伟大的英雄, 从来都是生活里处处可见的小人物, 有的可笑,有的可悲. 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演技对他来说只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 因为他演的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物. 但是主演则不一样了, 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 主角的位置是整个故事的主体, 需要"很用力"地去表现. 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的悲剧理论之中做出了诠释主角需要比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更坏更悲更傻更蠢更可耻更可恶, 才能获得观众的"怜悯之心","愤怒之情", "恐惧之心". 所以, 不用力 惯了的吴达洙突然需要用力的去诠释一个人物的话, 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就像他自己接受韩国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也坦承地说, 可能这是他第一部主演的电影,也是最后一部. 不管是在拍摄之中,还是拍摄之外, 他都感受到作为一个绝对焦点的压力和不轻松.这对于他来说, 并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虽然故事并没有什么很特别, 但是一部电影作为文本来分析的话, 更重要的应该是电影之外的社会背景.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没有什么大的感觉, 但是放在韩国这个娱乐事业的王国来看, 则蕴含了特别深的意义.在韩国,10个人年轻人里, 大概就有4个是梦想做歌手的, 还有5个是梦想做演员的. 就连小学生也都是90%的孩子对于将来的理想都是当明星.
有人以为, 这是在说一个小演员梦想成为大明星的老套故事但是其实这样一个"大演员"所指向的背后意义, 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韩国这个社会里, 千千万万的"小演员"" "小歌手" 的故事. 甚至说 同样拥有着梦想并为止艰难地奋斗和坚持的"小人物"们.(当然, 在**这个大家都在做着***的大国之内, 却很难对这种个人梦想的追求的共同体验式的同感. ***请丢砖)那么, 真正能实现这样的梦想的人又有多少呢? 就如同电影里那个20年都在小剧团扮演卷毛狗的主人公, 更多怀着演员梦的人不会真的实现他们的梦想, 他们做的是不断和现实做抗争, 坚持,或者放弃. 在这样的一个从坚持到放弃的过程中, 也许没有太多人会看到他们内心的痛苦, 因为大部分人对于别人的评价都只是来源于这个人所做的事情的"结果", 而这样的一个成或者败的过程里, 所有的酸甜苦辣, 只有自己明白. 就像主人公坚持了那么多年也没有成功, 同剧团的同事也没有认同他, 家人虽然试图去理解去**, 但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毕竟, 真实的生活, 没有梦想是可以活着的, 但是没有钱却是没法活的.那么当基本的物质生活受到威胁的时候, 你能做什么样的决定呢?
有两种方式, 一是不择**. 二是放弃. 但是不同的人, 结果也不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主人公和前辈有着彻底不一样的命运安排. 这是不是天赋,是不是实力的问题, 我无法解释.也不想解释.因为虽然结果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里, 有一样东西, 他们是一样的.便是, 热情.对梦想的执着和热情,让他们在这种过程里获得了人生的快乐滋味.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并为之努力, 人生假如能这样活着, 其实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就像主人公最终和前辈再次在拍摄地相遇, 一起相约去排舞台剧一样.至于主人公的儿子的最终的安排, 我个人理解为, 一种补偿式的安排.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 往往都有对遮蔽残酷现实的功能, 这样的安排试图给很多正在奋斗却仍不见光明的无数现实生活的"小"演员, 或者说更大范围之内, 所有为自己梦想奋斗却迟迟不实现的社会中的"小人物"们一个信号, 儿子是父亲的传承, 父亲在看儿子, 儿子在看父亲的时候, 都会不自觉地带着"同视化"的视线, (误)以为儿子便是父亲,父亲便是儿子, 所以父亲的梦想未果, 在儿子的身上实现了. 这一种实现被等同于自己的梦想实现. 也更告诉所有的在为梦想奋斗的"小人物"一个信息:只要努力便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