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星球而已,在浩瀚的宇宙中,想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宇宙中可以数是数不胜数,而且除了地球以外,宇宙中还漂浮着许多的恒星,比如说太阳。不过不要以为宇宙中的生命是永恒的,这些恒星和人类一样也是由生命的,恒星最终的结局也是走向**。
恒星**有哪些可能结局
2014年初,距离我们大约1200万光年的M82星系中出现了一次超新星爆发,星等为11.5左右,为白色偏橙色一些,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这是一颗Ia型超新星。从宇宙学的尺度上看,M82星系中的超新星算是距离我们较近的,此外大麦哲伦星云中的1987A超新星也是一颗距离我们非常近的超新星。
超新星的爆发与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有关,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比如爆发机制、激波物理行为等,超新星在天体物理上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根据光谱观测结果,超新星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主要区别是光谱中是否有氢线,其中I型还可以分为a、b、c等次型,Ia型超新星光谱中还有还强的硅线,而II型超新星的光谱中是有氢线的。
超新星爆发虽然是一种极端的能量**事件,但也是宇宙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之一,银河系早期超新星爆发**出了许多构成地球生命的元素,比如碳、氧、钙等等,这些元素不仅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产生,也会在超新星前身天体内核产生,最终通过爆发的模式扩散到宇宙空间。按照爆发机制的不同,超新星爆发主要为核坍缩型和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型。
质量大约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结局就显得比较“惨”,此类恒星的内核是极为恐怖的地带,在热核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组成不断进行着重新分配,氢和氦最终会变得非常重的铁,因此内核的密度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当接近1.4倍太阳质量的钱德拉塞卡极限时,恒星的内核会发生剧烈的坍缩,坍缩的速度可接近四分之一光速,直到变得原子核的密度,然后再发生激烈的反弹并产生超新星爆发。
本次发生在M82星系中的超新星事件被认为是一颗Ia型超新星,此类超新星的爆发模型与大质量恒星不同,其前身主要为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类光度非常低的天体,如果要做个比较的话,其光度相当于我们太阳的1000分之一左右,非常难以观测,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白矮星要产生超新星爆发还应该有一颗红巨星,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数个天文单位,但在我们的望远镜里几乎无法分辨出哪个是白矮星,因此要预测超新星爆发可能还比较困难,尤其是Ia型超新星,即便是大质量恒星产生的超新星爆发也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搜索。
超新星1987A就是来自一颗大质量恒星,其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距离我们仅为16万光年左右,如此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研究目标,这颗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恒星质量达到了20倍太阳质量。
到目前为止,我们再也没有发现距离我们如此近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因此寻找超新星的前身就变得异常困难,大部分的超新星爆发都出现在河外星系中,距离我们至少在数千万光年以上,几乎都达到数亿光年,比如SN2005gl超新星就位于双鱼座方向上,距离我们2亿光年以上,但也有河外星系中的超新星前身获得了确认,比如2003年发现的超新星前身被认为是一颗红超巨星,质量在8倍太阳质量以上。对超新星爆发的研究除了验证恒星演化模型外,还进一步解释超新星爆发机制,其中主要涉及到燃烧波模型和点火过程,比如Ia型超新星的爆发模型中就可分为碳点火和氦点火模型。
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虽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早已开始地球以外的探索,然而,在人类的渺小面前,宇宙显得更加浩瀚无垠。宇宙,对于人类,还是神秘的存在。
在两千零一零年之前,天文学家们认为恒星的质量不可能超过太阳的一百五十倍,他们认为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一百五十个太阳的质量,恒星会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发生急速塌缩,而它内部的温度则会因为引力做功而转变成的热能可以快速上升到十亿摄氏度以上,恒星本身就被快速升温导致的剧烈核反应所**巨大的能量毁掉了。所以科学家曾经断言,不可能存在质量那么大的恒星。
然而在两千零一零年,有天文学家观察到了一颗质量超过了一百五十个太阳的恒星,他们推测这颗恒星甚至可能比三百个太阳质量还要大!
它就是恒星R136a1!恒星***产生于银河系附近的一个叫做大麦哲伦的星云。
有些天文学家认为,这样一颗星应该是由两颗恒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如果一个星团中恒星比较密集且里面的两颗恒星有相互环绕的情况的话,他们的运行就会被周围众多恒星的作用力影响到,导致两颗星运行的轨道被压扁,变成了细长的椭圆形轨道,两颗恒星在轨道上的距离就变得有时近有时远,最终两颗星在距离最接近的时候撞到一起,变成了一颗巨大的恒星。
恒星形成于致密寒冷的分子云核之中。观测表明,分子云核所携带的角动量通常比年轻星的自转角动量大5-6个量级。因此,在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角动量流失。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