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的一个科学家姚檀栋获得了堪称地理界***奖的维加奖,称为亚洲第一人,姚檀栋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意义十分重大,据说能影响20亿人口。今天小编出了给大家介绍下姚檀栋的成就之外,还给大家介绍下维加奖到底是啥。
姚檀栋为什么可以获得维加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12月26日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教授。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成立于1877年。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奖”之称。
维加奖设立135年来共有65位获奖者,***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并写出“从极地到极地”巨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创造了“地理循环理论”的戴维斯(Davis),有创造了“阿尔斯冰期理论”的彭克(Penck),有证实了“米兰科维奇理论”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学之父”称号的埃米利亚尼(Emiliani),有创造了“稳定同位素温度理论”的丹斯果(Dansgaard),以及开拓了山地冰芯气候研究的汤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学家。

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目前担任**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过去二十年中,姚檀栋**的科研项目与**、法国、德国、瑞士、荷兰、冰岛、***、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由他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不但凝聚了国际上从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不同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发现,现在是过去2000年来最温暖的时段,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季风与西风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姚檀栋个人资料简介:
姚檀栋,男,1954年7月生,甘肃通渭人,***员,**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院士,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开拓和发展了**的冰芯研究。1986年获**科学院地理所博士学位。200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获得者,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分别到**爱达荷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先后担任过**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1982.1,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1-1983.2,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
1983.3开始,在**科学院兰州冰川所攻读博士学位;
1984.7-1984.23,赴**参加Ohio大学主办的"极地与高山冰川学夏季研究"培训班;
1986年,获**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1987年-1988.5,法国格勒***大学冰川与环境一球物理所博士后;
1988.6-1989.1,**Ohio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学习与工作;
1990.4-现在,**科学院兰州冰川所工作(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95.6-1999.6,冰川冻土所副所长(正局级);
1999.6---2001.11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1.11---2003.6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