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拐角处有一间小小的书吧,推门而入便会立即被暖暖的书香味所包围。不管是软软的沙发还是发旧的木质地板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在慢慢的时光长河中唯有这个温暖的一隅是静止的。陷在沙发里,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书籍,随手摘取一本,便能静心的读下去。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慢的,慢到似乎可以天荒地老。
总是会有喜欢书店的人的。尽管如今网购图书和电子书籍实惠的简直像周末早市降了价的白菜一样,也还是有人愿意花上更多的价钱流连于这样的温暖而美好的地方的。当你用上一个下午细览精窥用心布置的书墙时,当你因为突然而至的感动而带走一本书时,当你抚摸着精致的封面感受美好时,当你享受着厚重而隽永的书香气味时,相信不管是网购或是电子书有多么大的诱惑,也抵不过这一刻的惊喜吧。
这里的店长是个很温和腼腆的人,好像和这个温馨而精致的小店相得益彰一般,我问她话的时候,她总是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的很认真的回答着我的问题。在这之前我打算拜访很多这样独立的小书店,最后却全是徒劳,每一家无外乎都是近一年搬走倒闭的。当我惋惜的提起这个的时候,店长说“一开始大多数的人是来这里上网吃点心喝咖啡的,有的时候和朋友来聚会会偶尔翻翻书籍,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静下心来只为了在这能读一本好书了。但是两者的比例还是一半一半的。也有很多人只是为了过来凑个热闹玩个桌游。” 一个喧嚣沉浮的时代,和一个愿意给大家提供顷刻歇息的读书的小方圆似乎并不能完美的融合,好像必须得找到一些迎合主流的能够支撑着经济运营的东西才能使这个纯净之地保存下来。
所以当我问起进书的依据时,她说“根据畅销程度吧,现在很难做到寻找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等待别人去欣赏的书。因为毕竟只有少数人会有心情去冒险去尝试一些可能别人根本没看过的书。”“并且比较小众的人文类图书或者散文也其实都是主流宣传的。”听到这里,我扫了一眼厚重的书架,觉得它愈发沉重了起来,打着畅销书的名号,戴着多人推荐的腰封,就这么名正言顺的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名正言顺的等着被人带回家。而处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一个独立书店的店主如何再去坚持搜寻上架每一本好书,如何去坚持自己最初想要体现出的精神呢。一个书店,最令人欣喜的,一定是从书架上浏览一遍,发觉好像店主想要告诉我们的都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书名里,好像就此灵魂就可以相通,彼我皆知的样子。好像是我们用书名交流,并不需要说太多,就仿佛认识了很久。
“书吧里是可以随便看的,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忍不住捧着自己心爱的书把它买走。”窝在一边读书的人似乎都不善谈,慵慵懒懒的在那里一坐,偶尔左右顾盼,细语低声的仿若自言自语一般的对话。而猛然有那么一刻他们突然抖擞起来,许是看到了触动自己内心的段落,或者是美好到不能自已的字句,便突然想把它们收入囊中。这种突如而至的惊喜是那么的美好和曼妙,将这些小幸福收纳进怀的时候,有那么一刻一定会感谢这个温暖的地方吧。
“从开店到现在,书吧里有什么改变么?”“改变是现在看书的人变得多了。” 店长的语气上扬了一般“从开始到现在,增添了几把椅子(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喜爱这里。”
对于一个渴望搜罗到很多书的人,它的确是太小了。它并不能满足一个拥有着庞大阅读需求的人,因为那些零零散散的书可能只有其中几本才是这种人真正喜欢的。而若单单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休闲吧,那些铺满了书的架子又显得些许厚重沉稳。当人群渐渐增多,不一样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这里,会让它终于奠定出自己的基调。是一种安慰,抚平你的焦虑?还是一种舒适,解脱你的疲惫?又或是一种潇洒,松开了你的束缚?
“你对书吧寄托的愿望是什么呢。”“多存在一些书店,让更多的人感受一下这样一个气氛吧。” 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轨迹在这个世界前行,那么多的方向里,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轨迹都指向哪里。而你的轨迹也好像正在默默的感应周遭。这里给你提供的是一扇窗,你推开它,发现窗外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人人都看得到它,在那里你们有共同的认知,有交并的理解,关上窗户你可能再也不会觉得这天地间有如此包容如此相惜的灵魂。
我忘了说,书吧的名字叫祗园精舍,意在借方寸之地以书会友,广结爱书的有缘人,一同在书中寻觅真理和智慧。
还记得那个梦想么?“退休后,开一家书店,人与书俱老”。
本文作者:丰湘羽,感谢作者的倾心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