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知到的,也许并非真相。
但是我讨厌她,因为看到玛丽昂歌迪亚淋漓尽致的诠释出她心目中的那个琵雅芙时,使我不得不对那个天后级的女人产生厌恶与怜悯。如此艰难的讨生活,如此坚强不服输,如此委身下贱的歌唱于街头,到头来只是为了男人?不仅是蔑视,还有轻视。这是我见过的最夸张的人生,这是我见过的最震撼的却无比真实的人生。
我无法把此片中又老又丑疯疯癫癫的女人和两小无猜里面那个让我潸然泪下爱的无比自我,迷茫又不服输的苏菲进行对比。同样的疯狂,却存在着天壤地别的反差让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生。是演技的提高吗?我承认这一说法,但是看到最后一幕她呕血歌唱不惜生命的呐喊倒于舞台的那一刻,内心却深深地固执的认为这就是歌迪亚自己的呐喊,她诠释的,通过角色表达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伟大传奇的传记片,我见过三种:
第一种是展开这个人物一生的境遇,将每一个重大事件着重渲染一一展示,比如《吴清源》,
第二种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最精彩的旅程,告诉我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比如《大卫科波菲尔》,
第三种是不讲重大事件,只讲人生的状态,虚化历史背景,着重讲述内心,比如《玛丽 安东瓦内特》。
但是【玫瑰人生】,它区别于此三种。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仍然是记叙人物从年幼到死亡的流程,但是它并不清晰明确的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介绍故事情节,遵循的并非时间的节奏,也非事件节奏,而是音乐出版主题的节奏。
琵雅芙的人生,不同时段的主题如同很多几个声部一般,回旋往复的出现。 不是一个人像宣读史料一样客观冷静的朗诵她的传记,分析她人生的大要事考。
而是像一个人垂死时的零碎记忆,人生中经历过的事情变成各种彩色碎片纷至沓来,聚合成一个五彩冰粉的新世界, 从一双小小的瞳孔看过去,有故事,有味道,有眼泪,有欢笑。
各种记忆碎片看似毫无顺序就这样杂乱无章突兀的来了,如同我们的人生感悟,很多东西重叠,缩小,放大,倒回,省略,并存,混淆,无法直视。
这是关于一个法国香颂女王的故事,关于一个街头卖艺者变身卡耐基音乐厅上宾贵族的故事,关于一个落魄女人的故事。
她一点也不漂亮,甚至有些丑陋,哪怕是在最辉煌的时光,最美丽的舞台,她都是以惶恐病人似的神色,张牙舞爪的发型,生硬无节奏感的肢体动作,在一个个聚光灯下,如同考试不及格的小学生一样,扭捏的捏着裙角不知所措的眼神,这与她的身份不符却无比的真实。
我们的人生,大概基本上如同这般狼狈。
否认?也许只是没感觉到罢了。
她那种玩世不恭又坚定有神的复杂气场,将种种的不堪通通镇压。然后,放射出耀眼到足以推开世界全部黑暗的光芒来。
我不禁深思,我为什么会讨厌她。
因为我畏惧真实?因为我畏惧看清自我?因为我总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哦,我的神,圣黛莱丝,耶酥, 不要抛弃我!” 她呐喊着。
一辈子与流浪,悲苦,别离,烂醉,毒品纠缠不清的可怜女人。
一辈子和歌曲,音乐,艺术,希望相伴相生的幸运女人。
烂泥里长出的玫瑰,醉鬼里闪烁的人生。
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司汤达说,活过,爱过,写过,我至少做一件事吧,无论爱人,爱艺术,爱真理,或者爱一只小狗一朵花,至少我们曾爱过。
如诗般耐人寻味的人生。
一个象她那样的女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却还告诉我们不能失去爱的能力。
日本人的拍摄手法总是让人深感奇异,表现方式更是堪称变态;
法国导演则用浓烈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给我们展现了更为残酷的故事情节:当得知自己深爱着的情人马赛死于坠机的实情,悲痛欲绝的琵雅芙于公寓的每个角落来回穿行,眼光茫然无神。原来,马赛的到来只是自己的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啊!
她的背愈发弓字状,凌乱的脚步跟不上狂乱的心,她嚎啕大哭,然后继续奔向更深的走廊。尽头,竟是耀眼辉煌的舞台,她张开双臂,肆意宣泄。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当我们失去一生的挚爱,所有成功,所有喧闹,所有鲜花,所有掌声,所有祝福,所有希望,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没有那个你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人,拥有再多也如长夜一叹,开场后重新来过。”所以琵雅芙任性妄为肆无忌惮,她会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她会酒醉如泥;嘴唇嗜血;她会在台上歌唱到昏厥;会任性的发脾气说自己的演唱会绝不是巡回自杀演唱会……
“圣特丽萨,上主耶稣,请不要抛弃我,请赐予我力量,我还要继续活下去,让我回魂再生。”
“你害怕死亡么?”
“我更怕寂寞。”
每一段音乐如尘埃落定,每一次曲终人散。。。生命的空虚,让人无奈又毫无办法。
就算是琵雅芙 ,又可以怎么样?当什么都只是虚空。
电影的最后总结:“什么也不再有,但我从未后悔过什么。”
未曾想过我会为她哭泣,一瞬,我的心也跟着她一起碎掉.。。。
于梦中,我也曾如她般癫狂。
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
希望,我的人生终将自我。
本文作者:余柴
新浪微博 BYccccccc公众号:余柴 **MONO:余柴站 幻想远方巧克力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