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美文

别了,大学丨《燕京大学1919-1952》


『小语的碎碎念丨我大概是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书评人。凡是触及与己相关,所写评论便会显得太过主观,十分感情用事。然而私下里却也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能遇上一本书,让你产生这样多的思考,已是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吧。』 
   
道不清缘由,这段历史总是让人心潮澎湃。而此间的文化、大学,更是让人魂牵梦萦。在大学精神逐渐沦丧的今天,这样一本材料丰富、视角客观的燕京大学校史,无疑在让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燕大的同时,加深着内心的怀旧情怀,以及对时下大学教育的反思。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此刻薄的去评说当下的大学教育,我似乎是没有什么资本的,毕竟我正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也从中有所收获;然而也恰恰是作为一名当下的大学生,对大学才有着更深的情怀和更高的期待;也真真切切目睹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耽于享乐,那些耳语相传的“叫兽”事迹或亲身体会,学术造假和腐败,“唯利是图”的所谓“社会精英式”教育……太多太多,让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大学,让儿时心中的圣地撕破梦想。 
提到这些,这样的新闻我们几乎随处可见: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很多人说,如今大学的畸形是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毕竟大学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然而,大学教育不同时也应该是为了更好的独立的个人、更好的社会吗?“社会坏掉了,所以大学教育不得不坏啊”这样的说辞,不过是悲观主义者的借口。无论社会环境如何糟糕,我们的大学,都是可以很好的。而燕京大学的校史,便是对此最有力的回击。 
   

从一九一九年正式建校,到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学的消亡,这短短的三十三年间,它经历了五四运动、西安事变、国共内战……燕大一隅,真真折射了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命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燕大崛起的学术造诣、燕大的精神,依然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真正体现了大学之大,也造就了无数大师。和平环境里,大学的处境,难道会比战争年代更糟糕吗? 
   
知识产权法的老师曾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大抵是在说: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你们在经历了炼狱般的高三之后来到大学,大一在突然轻松下来的环境中懵懵懂懂一年,几乎难有所获;大二在慢慢进入大学状态的同时,也在宽松的环境中慢慢丧失着自制力与求知的渴望,等到大三逐渐成熟之时,发现似乎该考虑求职或考研事宜了;然后你们的大四,要么挑灯苦读备战考研,要么奔波于人才市场寻觅饭碗——可能最后找到的工作还与你的专业完全无关,你突然回头,看到一群毕业于技术学校的年青人,掌握着比你更加娴熟的工作技能,而自己几乎是废物一只。 
最后老师问,我一直在想,难道大学的四年,不该是广泛学习知识、享受爱情、收获友谊的四年吗?可你们的大学如今只有三年,而且大多是迷茫空虚的三年;在第四年,你们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残酷,而此前你们也不曾享有大学的美好。 
   
只是简单的陈述罢了,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学,在予以人生存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一个精神品格的塑造吧?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然,仅为生存的话,认真去学习一门实用的技术,岂不是更可靠吗。我并不否认物质的重要性,反而觉得不管对任何人来说,能够得以生存的衣食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大学,我有着更高的期待。只是,在谈及此期待时,我也常常沦为同学朋友或是亲朋之间的笑话。于此也只能回之以无奈的苦笑。 
   
我们的物质生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高着;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匮乏,也是触目惊心的。在自媒体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有了更多发言机会的同时,也暴露了这个社会有相当一部人的三观几乎都还停留在在封建社会——这并不夸张,而更可悲的是,能够熟练运用自媒体谈吐江山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恰恰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诚然,社会环境会影响教育,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是改善社会环境的希望。若放弃之、任之由之——及此不知该如何继续行文,如今即将毕业,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苦涩地道一句,别了,大学。

本文作者:语十七

何不取悦自己。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相关图片
热门图文标签
热门图片标签
热门词条推荐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信息
龙君晓初
(0)赞
2017-03-24 02:03:43
相关专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