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美文

纳兰的诗意世界



(一)
顺治十一年。腊月,大雪。
纳兰府喜得贵子。
「便唤你作成德吧。」


(二)
才气和门第,自古多是不全的。
而纳兰成德,却仿佛是命运的宠儿。
纳兰出生在天生贵胄的纳兰府中,注定一生锦衣玉食,荣华富贵。
不仅如此,他还有着过人的才气,聪慧无比,才思敏捷,甚至被周颐称为「国初第一词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三)
纳兰21岁时,因避讳,把名字改为了性德。
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四)
纳兰的经历,注定有一种悲剧色彩。
命运总是公平的,赋予他斐然的文采和显赫的家世,却收回了常人所有的健康。
难以根治的寒疾如附骨之蛆,总会在暗夜悄然醒来,侵袭纳兰的身体。
纳兰的青春时节,有一大半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他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都带有一层灰蒙蒙的色彩。


(五)
即使如此,也无法掩盖纳兰在词坛上的造诣。
清初的词坛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人寥寥无几。纳兰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词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当时的词坛中,纳兰和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受到诸多瞩目。
渐渐地,纳兰的词风由开始的清新婉约,转变为后来的哀感顽艳,他在清初词坛的造诣,也逐渐无人可及。
有人说,历代词人中最痴情者,当属李后主、晏几道和纳兰容若。
的确,纵观纳兰的词风,虽然大多数都是婉转哀绝之作,但并不庸俗艳丽。他的词,清新中透着真情实感,让人内心中不由产生触动,有着自成一家的纳兰风格。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六)
作为一个满族人,纳兰并没有受到系统的汉文化熏陶。但他能将汉文化运用得如此出尘绝代,令诸多汉才子谓之不及,这才是最难得可贵的。
许多后代的文人读到纳兰词时,不禁感叹,「究竟是何许经历,才能写出如此真情的词?」
这一切,应从纳兰的小时候说起。


(七)
纳兰自幼攻读诗书,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他对汉文化的汲取不遗余力,为他后来的文风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纳兰拜乾学为师,词风愈渐浓厚。他把读书时的见闻和经历整理成文,编成一部《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了历史、地理、天文、厉算、佛学等方面的见识。
纳兰的兴趣之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八)
纳兰22岁时,因科举而受到康熙的赏识,不久便被封为一等御前侍卫。
作为御前侍卫,纳兰随康熙南巡北狩,游历了中华大半壁江山。
江南的温婉柔美,塞北的风沙漫天,无一不给纳兰的心刻上了印记。
「惜春春去惊新燠,粉融轻汗红锦扑。妆罢只思眠,江南四月天。」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
一清新,一悲绝。一段江南,一片塞边。


(九)
可惜如此世家公子,却偏偏不留恋官场繁华。
正如韩元少所说,「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虽无意为官,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毕竟皇恩深重,即使他有归隐之心,为了家族的发展和族人的期盼,也只能留在自己不愿意的一方,把心中的那一片山水、那一段诗雅,倾诉进笔下的词中。


(十)
也许是造化弄人,上天对纳兰还是有所眷顾的。
在纳兰年方二十时,他娶了「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卢氏为妻。
成婚后,纳兰和爱妻可谓是恩爱无比,相敬如宾。笃深的感情抚平了纳兰心中的伤痕。
这一段时间,纳兰的词风多是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
「昨夜浓香分外宜,天将妍暖护双栖。桦烛影微红玉暖,燕钗垂。」


(十一)
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逝去,给纳兰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古代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并不注重儿女情长。所以纳兰的一番痴情,并不被世人所理解。
从此,纳兰「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纳兰写下了大量悼亡诗词,祭奠他和卢氏之间深厚之至的感情。
正如一首《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字已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十二)
在纳兰的爱情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女子。
一位,是纳兰青梅竹马的表妹。 纳兰和她从小定情。二人成婚前夕,表妹被选入宫,成为皇妃,这一段恋情也随之夭折。
初恋的离去,曾令纳兰一度萎靡不振。曾经许愿「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如今却「药成碧海难奔」。一重重宫墙,仿佛后羿和嫦娥之间的青天碧海,永难相逢。

另一位女子,当属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是浙江人,著有《选梦词》。她聪慧可爱,知书达礼,仿佛江南的一颗碧珠,更带着一份才气。
在好友顾贞观的牵线下,纳兰结识了才女沈宛。一时间,两人因才学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纳兰对沈宛十分珍爱,但美好的爱情却总是不能长久。沈宛只是一介平民,而纳兰贵为乌衣门第。地位的悬殊,让二人始终不能成为眷属。
沈宛深知纳兰的苦衷,所以忍痛诀别,回归江南。两人间缘浅情深的爱情,成为一段千古绝唱,令人哀叹不已。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相思也罢,叹息也罢。一曲《虞美人》,唱断多少心事。


(十三)
除了对爱情的执著,纳兰对友情也是珍爱无比。他的知己,皆是「皆一时之俊义,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如梁汾,如顾贞观,如朱彝尊。纳兰所交好友,大多不肯落入俗世,清高自许。
而且,纳兰对待朋友,不问出身门第,也不问功名官职,只要是有才气,志同道合之人,都被纳兰视作一生知己。
正因如此,纳兰身边总会跟随着许多的文人墨客。甚至当时纳兰居住的渌水亭,就因文人雅士云集而出名。这些,都是和纳兰广交好友的性格分不开的。


(十四)
一生的风华绝代,让无数人对纳兰有着深深的仰慕。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功名轻取,诗般人生的背后,是纳兰对官场的厌恶,对红尘的迷惘。
他的才华和追求,与他的出身和家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纳兰一生流传下来的词有340多首,多被收录在他的词集《纳兰词》中。近代学者王国维对纳兰赞扬道:「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后人评价纳兰时,总会说他的词绮丽委婉,缘情之至。但这一首首词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又有几人可以体会?
就像纳兰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扼腕的一样:「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
他心里,应该有一支画笔吧。把一生的烟云过眼,斑驳泪痕描绘出来。这位相府里的翩翩公子,皇帝的身边贵人,却有着常人所不知的点点相思和哀愁。


(十五)
现实和心事的重重矛盾,让纳兰原就孱弱的身体愈发不堪,寒疾在他向人生妥协时乘虚而入。这一病,纳兰再也没能从病榻上起来。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
在病榻上,纳兰和知己最后一次把酒畅谈,一聚,一醉,一咏三叹。
七日后,纳兰溘然长逝。
他从冬里来,从春中去。
三十一载的年华,像一支风铃,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思,沾湿了多少人的泪痕。

诗意如此,这便是纳兰的世界吧。

本文作者:青衣零

愿你安好,年华初遇如梨花初开。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相关图片
热门图文标签
热门图片标签
热门词条推荐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信息
据说吃货都比较单纯
(0)赞
2017-05-25 18:05:58
相关专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