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是很有营养的蔬菜,但是有些地区的人们吃豆芽都会选择掐头去尾,有的人不太能理解这种做法,下面介绍豆芽为什么要掐头去尾 这样做口感更好。
炒绿豆芽外观雪白,口感脆嫩。但是,它的须根很柴,口感、外观都很差。掐掉根、叶对于菜肴的卖相和口感会事半而功倍,又损失不多少重量。所以,大家在炒绿豆芽时,如果时间不紧迫就都会把它掐头去尾的。满盘白白胖胖的芽身,瞅着也美观。
用一个1000ML纯牛奶的纸壳,清水冲洗干净,底部四角剪个小孔(为了排水),黄豆事先**,在水中泡半天,然后再冲洗一次,倒入纸盒中,上面压上一个直径相当的圆柱形的“冠生园蜂蜜”瓶(里面装满水),拧紧瓶盖,瓶盖朝下(比较*整);此后每天早、晚各淋水一次(蜂蜜瓶不必取出);30度上下的气温,第3天就可以吃了(可以看到黄豆芽慢慢地把蜂蜜瓶往上顶起来了),倒出来时可以看到黄豆芽垂直排列得很整齐。
只要保持器具的清洁,就没有苦味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大家记住:不能等到根须长太长了,太长了就容易出现苦味。
要保证在豆芽生长期间,尽可能少的出现细菌感染,可以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对豆芽进行消毒。
绿豆芽含水量比黄豆芽更高,很嫩,熟得快,吃起来比较清淡爽口,比较适合炒来吃。炒的时候时间一定要短,适合素炒,素食。
黄豆芽则口感比较硬,烹饪时间比绿豆芽长,比较适合煮汤喝,水煮鱼,以及炖肉汤时放,还有涮火锅。炒菜的话,炒的时间要稍长一些,适合和肉一起吃,如**炒黄豆芽。
豆芽作为素菜食用,较早见于林洪的《山家清供》:“温陵(今福建泉州)人家,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前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皮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同样文字,亦见于《双槐岁抄》。
《东京梦华录》中称豆芽为“种生”:“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草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
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则称“豆菜”为“生花盆儿”:“京师每前七夕十日,以水渍绿豆成豌豆,日一二四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菹。”
在宋朝时,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宋元时食豆芽,主要用于凉拌。《易牙遗意》记其方:“将绿豆冷水浸两宿,候涨换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洒两次水,候芽长,淘去壳。沸汤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