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图说知识 > 资讯

当下**的十二种孤独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感觉到孤独?

孤独想必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过的经历,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现在孤独在社会上来讲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了,并不是说没有人陪着才算是孤独,现在孤独的范围已经变的很广,在**,孤独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而造成孤独的原因却是有太多,孤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影响健康了。     当下**的十二种孤独是什么     因为我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羡慕别人而看轻自己,因为年老者无所依靠、独生子女孤独长大,因为有人背井离乡、情感无着,因为我们对社会缺乏信任、对城市缺乏认同,因为有人为声名所累、为创作与世隔绝,因为孩子患上孤独症,因为总有人选择独善其身。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对网络的依赖,也使我们成为精确的目标消费者。看了亚马逊根据购买纪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真会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在**,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失效,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剩余价值。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某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人生活在充满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诸多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过去**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过去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再也不得**,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东莞,一些厂内“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怀孕后多被抛弃。可怜离开故乡时,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孩子。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2011年,**未婚女性为217万,男性为270万,*均婚龄持续推后,很多人找不到情感归宿,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磨损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  
    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你有地沟油,我有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为了逐利毫不犹豫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食品不安全,**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声不符实……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变成逐渐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过程。
      第八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上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留心地锁好防盗门。城市充满几何感,那些设计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来的,越来越多巴西利亚式的沉闷城市,体量无比巨大,没有神经末梢,“个人处于其中会感到迷失,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马歇尔·伯曼语) 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车流通畅,夜间灯火辉煌,人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  
    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关注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粉你,一种是骂你。既有女大学生执着@蔡康永325次求回复,也有网络水军骂得舒淇一夜之间删光微博。名声越大越需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软,否则便会被长期积累的负面能量压垮。***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来,“我能受得了多大的**,就经得住多少赞美。”

 
    第十种孤独:创作     里尔克写作时总是与世隔绝;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欢他的艺术,因为这种喜欢大抵与对**的追逐有关;马尔克斯则说:“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两根指头敲出来的书,想想都觉得疯狂。”创作的过程是无法与世人分享的,唯有熬过了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第十一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出爆发式上涨。在**,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各负一半责任。”孤独症不是因为被身边人冷淡,而是一种病。同样的,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被抑郁症折磨6年的歌手杨坤说自己“一方面特别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一个人”。
 

      第十二种孤独:独善其身     今天的**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而是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君子必慎其独也。为追问生存的意义而进行孤独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对生命的**,再长的寂寞都会获得补偿。
      人为什么会感觉到孤独?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已被证实与众多的负面健康相关。对于孤独感的测量及其环境决定性,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孤独感的遗传基础,人们却知之甚少。以往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遗传性可能占37%-55%,此外这些研究还揭示了一些与孤独感相关的特定候选基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哪些人群存在这些遗传风险,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UCSD)的研究人员针对孤独感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他们发现,是否感觉孤独,一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但环境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该研究涉及了上万人,相关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上,研究人员还发现孤独感的遗传风险还与神经质和抑郁症相关。    
    该研究由UCSD精神病学基础研究Abraham Palmer教授引领开展,对10760名50岁以上个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这些受试对象来自健康与退休研究项目(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该项目是一个关于健康、退休和老龄化的纵向研究,由**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发起。     以往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BDNF、OXTR、RORA、GRM8、CHRNA4、IL-1A、CRHR1、MTHFR、DRD2、APOE等基因变异有关,但该研究并未在受试对象中找到这些基因突变。     孤独的遗传性以往已被多次研究,包括以双胞胎和其他儿童及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往研究表明37%-55%的孤独感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概率只为14%到27%,这比之前的估计要低些。研究人员对此解释到,这是因为此次分析依赖于芯片遗传度技术(chip heritability),这是一种只捕捉常见遗传变异而非罕见变异的方法。
 
      Palmer说,“身体上的疼痛提醒人们潜在的**损伤,并激励人们照顾好身体;由个人偏好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触发的孤独感,是生物警报系统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警示社会机构给我们带来的威胁和损伤。”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孤独。“两个拥有同样数量亲密朋友和家人的个体可能对社会结构有不一样的看法,其中一个人可能认为他的社会结构良好,而另外一个人则反之。”Palmer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孤独感的遗传倾向,我们想从基因角度来解释,为何即使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也会比另外一个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该研究将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考虑在内,因为已婚的人往往比未婚的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独。研究团队发现,终生感到孤独是一种遗传特性,而暂时性孤独感可能更多是因为环境所引起。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孤独感往往与神经质和抑郁症状有共同的遗传特性,但孤独感与精神**症、双相感情障碍和重度抑郁症之间的基因关联性要弱些。与以往的研究相比,研究人员并未发现孤独感与特定的候选基因有关,如那些编码多巴胺和催产素的基因。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该研究的对象为**的老年人,而其他研究中的受试者为欧洲的年轻人。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寻找基因预测器——特定的遗传突变,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影响孤独感的分子机制。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相关图片
相关单图
热门图文标签
热门图片标签
热门词条推荐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信息
1113330201
(0)赞
2021-03-29 10:06:18
相关专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