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卡夫卡临终的时候曾要求他的朋友马克思布罗德把他的手稿全部焚毁。但是布罗德背叛了他的遗嘱。把他的著作全部拿去出版,并且曲解了卡夫卡的本意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他的作品做出诠释。盲目的世人听从了布罗德自以为是的阐释,于是造成了对卡夫卡长期而普遍的误解。
卡夫卡写作的屋子坐落在布拉格的炼金术师巷,是一个死胡同。那间小屋在胡同的最里面,像苦行僧的屋子一样简陋。据说卡夫卡下班后就带着饭盒到这里写作,直到深夜才回家。他拒绝与人交谈,甚至是他的家人。“一切与文学无关的东西都让我感到厌烦。”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禁想知道这个卑微的保险公司小职员有着怎样的内心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把他抓住不放,让他对写作如此执着。而且他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这从他的遗嘱就能看出来。也许布罗德认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让人们误解了这个与世界也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作家。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是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写作,还是写出的东西无人理解?
JD塞林格出名之后买了一块地并用铁丝围起来拒绝所有人的来访。据说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地下室里写作,而且写得很艰苦,每天带着饭盒进去一直写到深夜才休息。他只有偶尔才到镇上去买东西,一旦发现别人认出了他拔腿就跑。与卡夫卡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广为人知。特别是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他赢得了大量的书迷。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装扮,模仿他说话的口气。他们把塞林格当成神一样崇拜。就在这时,他决定隐居起来并且拒绝发表任何作品,拒绝任何人拜访。塞林格的与世隔绝带有传奇的色彩。有人揣测说这是作秀,是他的作品长期畅销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又怎么解释他拒绝出版自己的作品呢?这是个在世人眼里特立独行的人。他笃信佛教。在他最后发表的几部短篇中佛教色彩越来越浓重。他参加过二战。他的女儿曾说他喝自己的尿。也许这也是一个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灵魂。与海明威的悲观厌世不同,他没有选择把自己的苦闷大声说出来,而是选择了隐居,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受过战争创伤的人很多。但是也许作家们,由于他们的敏锐和深刻,比普通人承受的更多。
Part.2
现在要说一部电影了。《充气娃娃之恋》。拉斯是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独自一人住在哥哥家的车库里,拒绝同任何人往来。由于他不知道怎么和真正的女孩谈恋爱,所以他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他把她当成真人一样爱。在别人眼里他有精神病,但是他和自己相处得很好,并没有觉得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整个小镇的人们为了帮助他都把他的女友当成真正的女孩对待。但是他还是充满了不安,他怕别人把她抢走。他还不能背叛她和别人谈恋爱。所以她得了重病,然后去世了。电影的最后,在墓地,拉斯终于和那个暗恋他的女孩走到了一起。
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拉斯给他的娃娃念《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也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梦想家。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军队,最后被弄得遍体鳞伤,被人抬回家。这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但是他的可笑里确有某种让人悲伤的真诚。据说塞万提斯是在监狱里开始他的创作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也许只有在孤身一人的时候作家们才能创作出好东西。普鲁斯特说,小说是沉默之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一生都在努力抓住自己回忆的人,是否在某个孤单的黄昏,凝视窗外淡蓝色的暮色时感到自己的孤独?于是他选择了沉默的诉说,让回忆带他徜徉在曾经喧闹的生活里。《追忆似水年华》是我看过的最优雅迷人的小说之一。我想当我年老的时候,在落日余晖下缓缓翻看这本长的似乎没有尽头的著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
堂吉诃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爱德伍德。这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爱德伍德被称为影史最烂导演。不管是什么,能被冠上一个“最”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了不起的是他在一片谩骂声中从来没有放弃过拍烂片。他只是要拍电影,不管他拍的有多烂,不管人们怎么把他和他的电影骂得一文不值,他就是要拍电影。
就像法斯宾德——据说法斯宾德带着他的第一部电影《爱比死更冷》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时候迎来的是观众的一片喝倒彩的声音。而他就在这篇倒彩声中对观众微笑着抛飞吻。也许这就是天才和庸才的区别——他们始终充满了自信,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这个天才导演,同性恋者,最后被发现孤身一人死在自己家中,临死的时候嘴里还叼着烟,面前是一个未完成的剧本。
再说爱德伍德。爱德伍德的顽强精神打动了后来的一位大导演,为他拍了一部很精彩的黑白传记片。片子里演他的是大帅哥约翰尼德普。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蒂姆伯顿最精彩的作品之一。不知道这里有多少是虚构有多少是事实,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参加完电影首映式的伍德和他的恋人一起驾车朝好莱坞贝弗利山出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尾。
Part.3
最近看的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伦敦市一个普通的证券经纪人,中年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一天突然抛妻弃子,放弃了事业,孤身一人到巴黎去画画。最后为了追求灵感,又孤身一人流落到塔西提岛上,并且在他住的木屋四壁上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作品。最后他得了麻风病,眼睛瞎了,悲惨地死去,并且要求他的土著妻子在他死后把木屋和壁画一起烧掉。这就是故事梗概。毛姆把这个故事讲的精彩绝伦美轮美奂。他把这个画家塑造的个性十足。他没有一点人情味,抛弃了妻子儿女,甚至害死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的妻子。他对自己也不关心。即使挨饿受冻也甘心情愿。他只是要画画。用书里的话说,他好像被魔鬼附体了一样。就像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他自己也没有办法。但是他画的画没有人理解。别人觉得他根本不懂绘画。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的画作被收藏在博物馆里被人瞻仰。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贝多芬。画家失去双眼就像音乐家失去听力一样致命。据说贝多芬最完美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聪之后创作出来的。
同样想到还有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的霍桑。一生穷困潦倒的爱伦坡。在“一件自己的屋子里”写作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可能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孤独的,但是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他们追求的都是月亮而不是脚下的六便士。他们都选择了孤独,或者是孤独选择了他们。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孤独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本文作者:楚门,感谢作者的倾心奉献。